「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王維的詩道出食物與思念的關係。論到怎樣解鄉愁?大部份人都會以吃一頓家鄉菜去解相思之苦。食物帶來的嗅覺和味覺可換醒記憶,《追憶逝水年華》小說中敍事者將瑪德蓮蛋糕泡在茶裡,勾起一連串的兒時回憶。記憶心理學甚至以此稱為「瑪德蓮蛋糕效應」。回憶可以有助建立自身的身份認同和歸屬感。今次文晶瑩以參與式藝術去和觀眾一起分享台港兩地食物文化記憶的故事,又以影像裝置去轉化塔可夫斯基電影「懷鄉」的尾段,以不一樣的方法去解鄉愁。

想念的滋味 The Taste of Missing

文晶瑩 Phoebe Man|2023|參與式裝置 Participatory Installation

食物是不少人的快樂泉源,可即時滿足身心的需要。我們離家,到異地,進餐時自不然會比較兩個地方的食物異同,對家園和新處環境的認知自然而生,使我們更加認識兩地。文晶瑩用重疊的影像和文字去表達她對台港兩地的食物記憶,觀眾也可以用食物填色紙分享他們對食物的情感和想像。

再/見香港 Seen/Unseen Hong Kong

文晶瑩Phoebe Man|2023|錄像裝置Video Installation


香港近年有不少人移民,相信是有所追求,但過程中難免都會懷念原居地。文晶瑩看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1983 創作「懷鄉」(Nostalghia)的尾段印象尤其深刻。主角拿著蠟燭走過温泉,據說如果蠟燭不熄滅,便可以拯救世界。燭光對於香港人和其他人來說是一個有意義的意象,它可以象徵光明、智慧、紀念、時間的流逝與希望。文晶瑩用錄像裝置回應這一片段,投射的影像前面有不同的反射物件,是一種阻礙,亦是一種幫助。影像被掩蔽,亦同時折射出更多光芒。

策展人、藝術家介紹 文晶瑩

文晶瑩是多媒體藝術工作者,獨立策展人,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副教授。她專注研究和創作社會交往式藝術、社區藝術,也有多年創作公共藝術的經驗。她的藝術作品曾於超過200個展覽和影展展出,2022年收錄於法國AWARE:女性藝術家檔案、研究和展覽項目,並獲邀到美國紐約經典電影資料館的「1970年代至今女權主義實驗電影」(2019) 參展,其他國際展覽包括威尼斯雙年展(2003) 及光州雙年展(2002)等。2021年製作的社會參與式作品「後#MeToo」入圍超過18個國際影展和展覽,並於2022年紐約的FOLCS 國際短片大賽得到榮譽大獎。

「想念的滋味:文晶瑩個展」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